其他

我扶贫 我光荣 | 听,脱贫出列的脚步声 ——池庙村巩固扶贫成果记

2018-01-10 蒋润涛 孝感日报

“脱贫不脱帮扶”

1月3日晚,孝南区大礼堂内暖意融融。披上孝南区2017年度“最美星级文明户”绶带的陈群林,健步上台接受颁奖。

从往日贫困户,到“最美星级文明户”,此刻,陈群林感觉“苦终于吃完了,日子终于有奔头了”。

9年前,丈夫突患疾病瘫痪卧床,每月2千元的治疗费用让家里借了不少外债,还有一双儿女要抚养。

突遭的变故,让整个家庭难以走出贫困的阴影,生活、看病、读书,这些所需的费用,都压得陈群林喘不过气来。

最艰难的日子里,陈群林靠种蔬菜、打散工来凑合对付着一家四口人的吃喝用度,以及儿女的教育费用。

2015年,孝南区政府办公室驻陡岗镇池庙村工作队走进了陈群林家,了解到她有种菜的技能,便立即为她家制定了扶贫计划。

“考虑到单一种田的收入不是很高,当时我们就想着帮她盖两个蔬菜大棚,反季节菜的价格和收入肯定比平时种要高一些,解决家庭生活和小孩读书不成问题。”驻村工作队长文彬对记者说。

扶贫工作队筹资2.5万元,为陈群林家免费建造了8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。同时,请农技人员为她带去了最新的黄瓜、丝瓜、豇豆、西瓜等作物种植技术。

两个蔬菜温室大棚,让陈群林再也不用担心“看天吃饭”,每天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。加上各种扶贫政策保障,当年,她家人均收入达到5493元。

为让陈群林脱贫后不担忧失去帮扶重新返贫,驻村工作队就隔三差五上门,政策上继续帮扶,精神上为她打气。2016年,她家蔬菜大棚的纯利润达到了15000元,去年瘫痪了9年的丈夫身体也有所好转。

“根据区里对脱贫户脱贫村继续帮扶的政策,我们对你家‘脱贫不脱政策,脱贫不脱帮扶’,让日子一年比一年好。”

当日下午,在去区里领奖的路上,文彬再次向陈群林表达了工作队继续帮扶的承诺,为她巩固脱贫成果吃下定心丸。


“让脱贫户脱贫村彻底告别贫困”

“经过省、市、区三级检查验收,我们村2015年已出列,现在村环境好了,村级矛盾少了,2017年还被评为‘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’呢!”

说起村里的变化,池庙村党支部书记池树怀笑容满面,“腰杆也直了,到镇里开会也敢坐在第一排了。”

脱贫出列前,池庙村级无经济收入,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村。党员群众中心公共服务设施落后,群众文化广场更是“一片空白”。村民不仅前来办事不方便,更别谈搞活动、跳广场舞啥的。

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6万余元,为党员群众中心配齐了电脑、桌椅等办公设施,为群众文化广场安装新型的太阳能路灯;动员在外能人和社会力量帮扶,改善出行路况。

现在每天傍晚,到文化广场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多了,在明亮的灯光下,聊着家常,跳着舞蹈。

村集体收入是村出列的一个“拦路虎”。扶贫工作队进驻后,深入村组走访调研,查找贫困根源,与村干部一起理清脱贫思路,商讨致富门路。

“我在合作社打工,不仅能拿到可观的工资,还可以照顾患病的儿子和年迈的婆婆。”村民晏爱娣向记者谈起家门口务工的好处。

晏爱娣的大儿子患病不仅不能劳动,每年治病还需要数千元,小儿子没有固定工作,85岁高龄的婆婆身体也不好,全家日子捉襟见肘,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。

根据村里的资源禀赋,工作队把发展特色产业与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,建立起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。

合作社的成立,为当地村民带去了福音。合作社租赁流转170余户村民农田,建起了200多亩的果园,仅租赁一项每年就为农户增加收入约20余万元,晏爱娣在这里打工,一年时间可增收6000多元。

而家庭农场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,打开了产业脱贫的空间,增强了脱贫致富的持续动力。像晏爱娣一样,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,池庙村不少困难家庭相继走上脱贫路。

为防止脱贫后“返贫”,驻村工作队帮扶力度不减,继续帮扶“再送一程”:与合作社谋划,引进种植新技术,改良品种,提高收益;引导村委会入股光伏发电产业,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稳定收入3至5万元;积极争取危房改造资金,寻求社会力量支持,快速启动了房屋新建工作……

“脱贫不是终点,而是迈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。下一步,我们帮扶决心不变、帮扶工作不松,会继续巩固脱贫成果,重视产业后续提升,促进扶贫销号户稳定增收,让脱贫户脱贫村彻底告别贫困。”说这话时,文彬信心满满。



编辑排版:周洋

 关注孝感日报 获取最新资讯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